- 知識貢獻
- 收藏
- 建材網友
- [106418]
-
關于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
- 評論:0 瀏覽:3175 發布時間:2007/2/27
一、當前鋼鐵生產情況
2006年上半年鋼材市場供需兩旺,鋼材生產景氣仍將保持下滑趨勢,鋼材進口量大幅下滑,出口增長將持續回落,總的來看,鋼材市場的供需基本平衡。
2006年上半年我國各行業對鋼材的總需求達到1.77億噸,比2005年同期增加13.31%,但低于2005年同期18.56%的增速。本年度大多數用鋼企業對鋼材的需求增長勢頭都會有所回落,從而造成我國鋼材需求增速放緩。預計今年全國生產鐵產量可達到4.06億噸,同比增長24.08%;粗鋼產量約為4.24億噸,同比增長21.79%。;鐵礦石產量5.14億噸,同比增長約29.56%;焦炭產量有望達到2.71億噸,同比增長18.40%,增幅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,但能夠滿足鋼鐵生產的需要。全年成品鋼材產量預計為4.44億噸,同比增長約19.61%。{TodayHot}
二、我國鋼鐵進出口現狀及存在的問題
2004年我國的鋼鐵出口額猛增了203.41%,進口額僅增加了8.82%,2005年更是一舉扭轉了我國鋼凈進口的局面,實現凈出口鋼12萬噸。如果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來衡量鋼鐵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,我國鋼鐵產品的出口能力是比較低的。與世界其他產鋼大國相比,中國鋼鐵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是較弱的。2004年,世界前十大產鋼的國家中,中國、美國、韓國、意大利的鋼鐵貿易是逆差,中國的鋼鐵逆差123億美元,只有美國的鋼鐵貿易是逆差額(177億美元)高于中國。中國的鋼鐵產品的RCA是0.69,僅高于美國的0.41。
從判斷出口產品競爭能力的RCA(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)指標來看,中國鋼鐵產品出口的RCA一直是低于1的,也就是說中國雖然是鋼鐵生產大國,但是鋼鐵工業的出口能力并不強。從按HS四位碼分類的共有35種鋼鐵出口產品來看,中國共有13種產品的RCA大于1,其中有2種產品的RCA基本上等于1,而20世紀90年代RCA大于1的產品為8類。這說明中國具有出口競爭能力的產品種類明顯地增加了。自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產能快速擴大以來,我國鋼鐵產品的RCA逐年提高,全部鋼鐵產品的RCA從2001年的0.46上升到2004年的0.69。
2004年,RCA大于1的鋼鐵產品出口占了中國鋼鐵出口的80.61%,進口占了27.68%,實現了35億美元的順差,但遺憾的是,中國RCA大于1的鋼鐵產品,基本上是技術含量低,加工程度不深的產品。一些技術含量高,加工程度深的產品如不銹鋼、電工鋼、涂層或鍍層板材,則缺乏出口競爭能力,在相當程度上還需要依賴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。
總的來看,中國鋼鐵貿易在迅速發展的同時,也暴露出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,可能會對中國鋼鐵貿易和鋼鐵工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。這些問題包括:
(一)出口產品和進口產品的技術含量、加工深度存在較大差距
我國進口鋼鐵產品的技術含量要明顯高于出口產品。2005年,出口最多的是鐵、鐵合金和非合金鋼的初級產品,產品的加工程度較低;進口最多的是加工程度深、技術含量高的板材、其中寬度在600毫米以上的冷、熱軋未鍍層和鍍層板材,分別位居進口金額最多的鋼鐵產品的前三位。
我國鋼鐵產品進出口的這種結構,是當前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階段特點所決定的。目前,我國地段鋼鐵產品的產能迅速擴大,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狀況,高端產品的產能雖然也是在擴大,但是尚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,尤其是部分高技術含量的薄型鍍層板。這種低出高進的產品結構,會對我國資源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,一般而言,低端產品生產消耗的能源、水資源和排放的污染物都是要高于高端產品,我國大量生產并出口低端產品,尤其是鐵產品,這對我國這樣一個能源并不富裕的國家非常不利。{HotTag}
(二)主要貿易伙伴地區過于集中
我國從日韓和中國臺灣進口的鋼鐵額占了中國鋼鐵進口總額的50%以上,鋼鐵出口則占了出口總額的40%。在中國進口最多的十類產品中,有六類是板材。2005年,中國從日本、韓國、中國臺灣進口這六類產品占了中國全部進口的62.4%,中國從日本、韓國、中國臺灣進口金額最多的5種鋼鐵產品全部是板材。對日本出口最多的5類產品中,三類是鐵產品、一類是板材、一類是棒材,其中出口金額最多的是鐵合金,對韓國出口最多的5類產品中一類是板材、一類是棒材、一類屬于鋼胚、另兩類是鐵產品。其中出口金額最多的是僅熱軋但未涂層、鍍層和包覆的普通鋼鐵板材;對中國臺灣出口最多的5類產品分別是普通鋼鐵的半制成品、鐵合金、寬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僅熱軋的普通鋼鐵板材、寬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不銹鋼板材、無縫鋼鐵管及空心異型材(鑄鐵的除外),其中出口中國臺灣的寬度在600毫米及以上的不銹鋼材中,大部分是加工貿易產品。也就是說中國向日本出口的鋼鐵產品的技術含量低,向韓國出口的鋼鐵技術含量要高一些,向中國臺灣出口的鋼鐵產品的技術含量更高一些,但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又占了較高的比重。
(三)原料進口依存度過高
鐵礦石是鋼鐵生產的基本原料,我國鋼鐵生產的原料幾乎是鐵礦石,廢鋼做為原料的比重很少,2005年,我國鋼鐵產量超過3.5億噸,鋼產量較1996年增加了約2.5倍,同一時期,我國鐵礦石產量僅增加了約60%,大大落后鋼產量的增幅。國內鐵礦石的供求缺口只能通過進口來解決。1996年世界鐵礦石產量9億噸,2004年世界鐵礦石的產量為12億噸,增加了3億噸,1996年中國進口鐵礦石4387萬噸,2004年中國進口鐵礦石2.08億噸,增加了1.64億噸,也就是說,全球新增加的鐵礦石出口量中的86.3%被中國吸納了,中國進口鐵礦石占世界鐵礦石出口的比重從1/10提高到了1/3。中國鋼鐵產量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1/4提高到了目前的超過1/2。
(四)出口增長可能掩蓋了產能大幅增長所隱含的調整風險
2005年,我國鋼鐵產量已經超過了日本、美國、俄羅斯、韓國鋼產量的總和、估計在2006年鋼產量將會達到4.2億噸,按照目前我國鋼鐵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,在2007-2008年,我國粗鋼產能估計將超過5億噸。我國鋼產量繼續擴大應該進行合理調控。目前,國內鋼鐵(主要是低端鋼鐵產品)供過于求的跡象已經出現,如果我們現在依靠出口來緩解國內尚不明顯的產能過剩問題,繼續擴大鋼鐵投資和產能,那么,當國內和國際市場(事實上國外鋼鐵市場新增需求也很有限)都不能再吸收中國過剩的產能時,中國鋼鐵工業需要面臨的調整壓力就會很大。同時,中國鋼鐵工業如果出口增長過快,將會引起進口國相關行業的警惕,潛伏引發貿易摩擦的因素。
(五)資源條件和環保約束不支持我國鋼鐵大量出口
我國生產鋼鐵的原料供應有限,鋼鐵生產所必需的原料、水資源、能源、運力等方面的短缺,這不利于我國鋼鐵產品的大量出口。國內鐵礦石不足,造成了我國鐵礦石供應嚴重依靠進口。由于我國需求的鐵礦石量太大,世界主要鐵礦石供應國澳大利亞、巴西、印度、南非等向我國出口鐵礦石的主要國家、都準備采取開發新礦山、修鐵路、建新港口泊位等措施以滿足我國鐵礦石迅速增長的需求。這直接拉動了國際鐵礦石價格的上揚,而我國鋼鐵企業對鐵礦石的價格談判未作充分地準備,包括預先購買或者參股世界主要鐵礦石生產國的礦場,使得我國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沒有掌握主動權,從而使我國損失了相當一部分鋼鐵工業發展的利益。
我國能源總量也不算少,但是人均能源儲量和消費量都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近兩年,因為能源問題,我國出現了大范圍的“電荒”和煤炭價格飛漲的情況,造成了付出較大的經濟成本。鋼鐵行業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,2003年,我國鋼鐵能源消耗總量2.41噸標準煤,占全國能耗的20.12%,是能耗最多的行業。每萬元增加值消耗8.52噸標準煤,是全部行業中單位增加值能耗最多的行業。全部工業每萬元增加值消耗2.85噸標準煤,鋼鐵行業單位能耗是整個工業的3倍。我國噸鋼能耗為756公斤標準煤,比國際先進水平多了100公斤,高出近15.2%。
鋼鐵行業是高能耗、高水耗行業、同時也是高排放工業污染物的行業。在全部工業行業中、鋼鐵行業排放的廢水占10.75%,排在造紙、化工、火力發電之后、列第四位。排放的廢氣占17%,僅次于火力發電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,高于化工業和石油加工業。二氧化硫排放量占5.60%,次于火力發電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,與化工行業并列第三。從各項指標來看,鋼鐵行業應是一個排放廢氣、廢水等環境污染物很嚴重的行業。
三、對策建議
(一)鼓勵低端鋼鐵產品進口
我國目前鋼鐵產品進出口結構是出口加工程度較低、高耗能、高耗材、高污染的低端產品,進口加工程度深、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相對較少的高端產品。因此,從能源的有效利用、環境保護和減輕鐵礦石進口壓力的角度來分析,在保證鋼鐵供應一定自給率的前提下,我國應該鼓勵低端鋼鐵產品的進口,減少或者減緩該類產品的出口,必要時可以征收鋼鐵出口關稅。
(二)推動鋼鐵產品結構和技術升級,提高生產集中度
推動國內鋼鐵產品的技術升級、調整國內鋼鐵產品生產結構是改變鋼鐵產品貿易結構的基礎條件。一方面要加強鋼鐵產品研究開發能力,提高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能力,推動高附加值,高技術含量的鋼材供給國產化,另一方面要淘汰一批技術落后,污染浪費嚴重,缺乏規模效應鋼鐵企業,加大推動國內鋼鐵產業重組力度,建立大型鋼鐵企業集團,提高鋼鐵生產的產業集中度。
(三)加強環保指標約束
推動鋼鐵企業,尤其是小規模、高能耗、高污染排放的鋼鐵企業的結構調整,一定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,加強能耗和環保指標考核的約束力。
(四)擴大海外投資,充分利用海外閑置產能
鋼鐵行業要擴大海外投資,不僅要參股或者收購海外的鐵礦石資源,保證國內的鐵礦石供應和回避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漲造成的損失,而且應該適度投資并購海外產能閑置的鋼鐵企業,尤其是那些所在地能源富裕和環保壓力較小的鋼鐵企業,挖掘,使用這些鋼鐵企業的生產潛力,供應國內市場,滿足國內鋼鐵產品的需求。加大海外投資:一是減輕國內的能源消耗和環保壓力;二是為將來必定要出現的國內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做好準備,當我國鋼鐵產能消費累加到一定數量后,鋼鐵工業的收縮、調整幾乎是不可避免的,我國即將超過4億噸的鋼鐵產能,這也是任何一個工業化國家從未達到的水平,因此,做好充分應對準備,收購海外閑置的鋼鐵生產能力為我所用,控制國內鋼鐵產能的繼續擴展,不失為未雨綢繆的一劑良方。三是我國鋼鐵企業應該走出去,培養全球化經營的思維和能力。我國鋼鐵工業目前的發展水平已足夠造就幾家全球性的鋼鐵大企業,進一步提高中國鋼鐵工業的全球影響力和話語權,立足于滿足國內需求的海外投資可以減少海外投資失敗的風險,逐漸培養跨國投資和經營的能力,為中國鋼鐵工業真正由大轉強奠定基礎。
(五)加強鋼鐵行業的規劃與審批制度
繼續對鋼鐵行業投資進行必要的管理和控制,加強規劃和監管。對目前鋼鐵行業中有發展潛力、產品具備較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進行扶持與審批,對污染環境、資源浪費嚴重的企業實現整改以及政策性限制,促進整個鋼鐵行業有序、健康發展。
(六)建立鋼鐵價格預測和預警機制
我國鋼鐵價格在供大于求形勢的壓迫之下進入下跌通道,為了給鋼鐵企業和投資者提供更有利的風向標,我國應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鋼鐵價格預測和預警機制,從而為鋼鐵行業的投資、生產、消費提供參考。